3月19日,医院感染二科隔离病房,83岁的患者张爷爷在完成输液治疗后,向医护人员举起胜利的手势点赞:“你们在我血管里埋下的这条‘管子’,真是帮我打通了生命通道!”
▲张爷爷病情好转,和医护人员一起开心地比起胜利手势
这根“管子”是什么?凭啥可以打通生命通道呢?医院呼吸内科主任、感染二科主任徐智教授介绍,这是一种经外周静脉到中心静脉导管(PICC),它简化了中心静脉的穿刺过程,降低了中心静脉的穿刺风险和感染率,延长了导管的留置时间,目前PICC导管已经成为临床治疗中极其重要的输液途径和方式。
徐智教授说,作为此次收治新冠肺医院之一,医院目前高龄重症患者占到收治患者中较大比例,特别是到了此次抗疫战斗收官阶段,高龄重症患者往往会有其他并发症,特别是针对这类患者建立中心静脉通路,为患者提供必要的静脉营养支持至关重要。
张爷爷因年事已高,饮食不佳,加上长期治疗留置针穿刺范围已经到了上臂,出现了轻度静脉炎的表现,要在两只胳膊的皮肤下找到合适做静脉穿刺的地方已十分困难,在隔离病区穿着防护服、护目镜、面屏和四层手套的护士做穿刺操作时难度进一步加大,由于外周静脉穿刺痛苦,张爷爷已经对输液治疗产生了抗拒心理。
为能给患者更好的治疗,病区罗春梅护士长牵头为患者进行了PICC小组会诊,在征得患者和家属同意后,与有PICC操作资质的杜欣、曾伟和陶俊协同作战,穿着厚厚的防护服进行了高难度隔离病区内PICC置管操作,一次性解决了张爷爷静脉营养支持的难题。
罗春梅护士长介绍:“PICC置管是将管子通过患者手臂静脉血管植入到胸口第三肋间下的上腔静脉处,让静脉输液治疗使用的药物直接注入到心脏发挥作用,通过在静脉血管内套一根管子,从而对血管内壁形成一层保护。由于在隔离病区需要穿着厚厚的防护服操作,所以护理组挑选了日常PICC操作经验丰富的血液科专科护士杜欣和陶俊、急诊科监护室专科护士曾伟成立攻关小组,挑战穿着防护装备下为患者进行PICC置管操作。”
攻关小组先为张爷爷评估了血管条件,经过周密的准备后开始了置管操作。在操作中,曾伟沉稳地进行穿刺,在见回血后,陶俊迅速将导丝放入血管中,然后嘱咐患者松拳、扩皮、插入穿刺鞘,放入PICC导管一气呵成。期间,杜欣持续地观察患者的情况并给予鼓励,总共用时不超过30分钟。
此外,为了更好地防护,在操作过程中一直保持患者佩戴口罩和面屏,并避免血液喷溅;操作结束后,马上更换最外层手术衣和手套,洗手。
据了解,为更好地救治患者,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医院护理部牵头成立了“PICC置管小组”,7位小组成员均为通过专业PICC培训、具有PICC资质、在临床实践多年经验丰富的PICC专科护士组成。作为该专科小组组长,罗春梅护士长还专门组建了“PICC置管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