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医院成功救治一名26岁安徽省六安市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伴肠坏死的男患者。前不久,患者恢复肠内营养后已转至当地九院集团普外科专科联盟参与单位继续进行肠康复治疗。
7月初,这名患者出现腹胀、腹痛、发热伴血便等症状多日,经介绍,他辗转来沪至九院血管外科急诊,经检查确诊为“急性门静脉及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伴肠坏死”。
九院血管外科李维敏主任医师团队即刻进行经皮肝穿刺门静脉及肠系膜上静脉血栓清除术,及时恢复门静脉及肠系膜上静脉主干通畅,有效防止肠坏死范围进一步扩大,为后续治疗提供保障。
术后,患者转至普外一科监护室密切留观。
术后2日,患者出现腹腔室隔综合征,普外一科李幼生主任医师、王鹏飞副主任医师讨论决定,先进行抗感染、抗休克、CRRT等治疗,以减轻全身炎症反应,改善循环功能,等患者全身情况得到改善后,为他进一步实施吲哚青绿荧光腹腔镜下腹腔探查。
据悉,通过注入荧光显像染色剂吲哚菁绿使坏死小肠的位置、大小、边界等一目了然,为手术医师提供直观的荧光提示,尽可能提高小肠缺血范围判断及手术精准性。
术中探查只见患者部分小肠呈黑色、无明显蠕动,李幼生主任团队随即对呈明显坏死小肠进行切除,对其余疑似缺血部位予以保留观察,尽可能为患者保留更多的小肠。
术后第6天,为尽早恢复患者肠道连续性及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李幼生主任团队为患者进一步开展小肠造口还纳术。此次术中,经进一步排查,仅再次切除少量缺血肠段,最大程度为保留更多功能良好的肠段,避免短肠综合征等并发症发生,为患者术后恢复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加速康复创造有利条件。
医生介绍,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较隐袭,同时因其病情进展迅速,如延误诊断及治疗易导致患者病情加重引起小肠坏死,死亡率较高。传统方法下单纯肠坏死切除导致短肠综合征发生率高,常规6个月左右的小肠双造口医疗费用高、患者营养情况较差。
自年起,九院普外一科在特聘专家黎介寿院士的指导下,将损伤控制的理念应用于肠系膜缺血性疾病治疗,同时创造性将吲哚箐绿荧光技术应用于此疾病治疗,有效提高救治成功率,实现肠道连续性早期恢复,使更多患者获益。
作者:唐闻佳
编辑:唐闻佳
责任编辑:樊丽萍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