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生》上映了。
它承载了太多的期待。
广东博纳、珠影集团领衔出品,刘伟强导演,《中国机长》原班主演配置,再加上“抗击疫情”这么一个无须艺术加工已足够震撼人心的题材,《中国医生》早在上映前预定了今年暑假档的爆款席位。
《中国医生》,广东博纳影业、珠江电影集团出品
7月9日,我有幸和钟南山院士同场观看了《中国医生》首映,看完我的感觉是,这部电影拍得太真实了。
真实得像一部真人出演的“纪录片”。
《中国医生》还原了医院对新冠肺炎病例的救治现场。抢救画面惊心动魄,生死离别触动人心。
电影院里,重临其境,让人恍惚。
真实“《中国医生》拍得非常认真。有时候(医疗)电视剧拍得不太认真,医生戴听诊器都会戴反。这一次,我看所有的动作都非常熟练,不管是插管,还是其他,都非常真实。”
钟南山院士一出场掌声雷动,他在广州首映礼的现场如此评价《中国医生》。
《中国医生》主创与钟南山院士合影留念(图源:电影《中国医生》微博)
其他参与援鄂抗疫的医疗工作者,在发表感言时也都提到了这一点。
医生的故事不好拍,抢救、手术,可以说算是医疗片的“武戏”。
我作为一个医疗剧爱好者,对过往的国产医疗剧颇有不满,很多剧要么一到抢救环节就移开镜头,利用人物面部特写转移视线重点,要么是操作规范漏洞百出,连无菌原则都不遵守。
但在《中国医生》里,从始至终,镜头没有回避过任何一次关键的抢救操作,反而是特意对准、放大了那些细节。
病人呼吸困难时因为缺氧而发紫的皮肤,从动脉喷涌而出的鲜血,被吸出的痰液,甚至是腹腔内剖开的子宫,刚刚剪断脐带的新生儿,全部一清二楚。
电影全程,荧幕上进行了数十次插管,看得我惊心动魄。
镜头语言之真切,让视觉联动了知觉,坐在影院里,我觉得自己也快要无法呼吸了。
普通人看到可能会感到不适,这些却是医护人员直面的日常。
为专业性地呈现这些场景,《中国医生》制片方特意邀请了在抗疫一线工作过的医生作为医学指导,对进组的演员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专业培训。
冉晓对演员易烊千玺进行医疗操作指导(图源:重症医冉晓微博)
根据疫情期间医务人员的相关操作规范,专家组指定了详细的内部培训计划。
每一单元培训结束后,还会对演员们进行专业考核,用以检验学习成果。
袁泉在影片中饰演一名ICU主任,CRRT(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ECMO(体外膜肺氧合)这些设备操作,不是所有医生都会,作为演员的袁泉却全部学习了。
袁泉在《中国医生》中饰演ICU主任文婷
“并且掌握得很不错。”医学指导组成员、中法新城院区急诊科护士长刘雪晴接受媒体采访时,这么评价。
专家组还协助剧组打造了1:1医院环境的拍摄场景。
洗手、防护用品的穿脱流程,物品表面的消*方法,医疗器材的摆位等,每个细节,都力求符合医学常识。
影片里,真实还原的不仅有专业性医疗画面,还有疫情初期的恐惧与慌乱。
病例激增,医疗资源供不应求。
为争抢床位,得到一个被救治的机会,医院一度陷入失序状态。
医护工作者不仅要抢救、治疗,医院秩序。
他们随时面临着暴露在病*中的风险:
有人被疯狂的患者撤下口罩,不得不抓紧时间用盐水漱口,以防感染;
有人在打砸中受伤出血,用一瓶碘伏冲洗伤口,一池的鲜血。
短缺的防护物资,医院的护工和清洁工,突然停电的急救室,居高不下的病死率,不断被感染的医护战友。
医学没有那么多奇迹。
活着的人眼睁睁地看着隔壁床的亲人死亡,被装入裹尸袋推出病房。
一位本可能成为武汉城第一位拔管成功的患者,在出院前意外死于心梗。
妻子刚刚脱离生命危险,这一边,丈夫又不幸感染入院。
……
这些片段,熟悉又陌生。
熟悉在于,它们都是真实发生过的。在新闻里、微博上我们通过文字和图片看到过这些碎片,被它们震撼过,为它们痛心过;
陌生在于,这是第一次通过高精度的画面、专业的镜头调度“身临其境”地看见它们。
它还原了在武汉发生过的挣扎与撕裂,不断挑动着人们的记忆神经。
这是真实的力量。
群像在武汉,真实发生过的故事已经足够动人。
我猜,制片组也遵循了这一思路。在娱理的采访里,刘伟强提到,“如何在电影里筛选素材,是主创面临的第一道难关。”
《中国医生》导演刘伟强
他们先后对援鄂医疗团队和武汉当地人进行采访,对象不限于医生、护士,还有社区、病患、志愿者和各行各业的从业者。
事实证明,他们确实把搜集到的这一切全都拍进了电影里。
回想以往看过的那些基于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比如《我不是药神》《熔炉》《钢琴家》,观影之后我都可以轻松复述出它们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但是,《中国医生》,我复述不出来。因为它讲的是新冠疫情期间武汉抗疫的很多个故事。
看完后,观众记住的,是一个个感人的场面。
电影的“主线剧情”之一,医院院长与两位外地援鄂医生之间的合作与冲突,从最初的矛盾,到后来逐渐建立信任。
电影中有很多片段,时间不长,但是非常感人。
比如张子枫,她的戏份是整场电影最好哭的三分钟。
“叔叔,我只想知道,一个人没有爸爸妈妈的话该怎么办?”
张子枫在《中国医生》中饰演张小枫,让很多观众泪目
虽然只有三分钟,但她的出现让人相信,这样一个孩子在疫情前后的经历,她的眼睛看见的一切,都足够拍成一部电影。
《中国医生》里还有无数个这样的角色。
每人的戏份都不吃重,甚至匆匆登场、匆匆退场。这样的处理并不算好,但可以理解。
因为《中国医生》的目的就是刻画“群像”。
毕竟,抗击疫情,不是某一个人的英雄故事,而是所有人齐心协力共同度过的难关。
角色本片里,形象最丰满的两位角色,一位是张医院院长张竞予,一位是朱亚文饰演的广州援鄂医学专家陶峻。
张竞予和陶峻分别有其现实原型:身患渐冻症仍坚持在抗疫一线的张定宇院长,以及钟南山院士团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核心成员之一桑岭医生。
角色出彩,首先得感谢这两位原型人物个性鲜明。
在出演角色前,演员张涵予和张定宇院长待上了三天,和他一起开会、查房。医院里一件生气的事,说着说着发起了脾气,重现了自己那时激动的情绪。
张涵予在《中国医生》中饰演张竞予,其角色原型为张定宇
张涵予敏锐地抓住了这一人物特点。
在他的表演里,院长操着一口湖北普通话,话语朴实、直接,着急了还会爆粗口。
在疫情防控第一线,张院长用他的暴脾气果敢地顶住了巨大的压力。
与感染病*的妻子打视频电话的那一幕,又令人意外地流露出铁汉柔情的一面。
面对数百上千的病人,医院运转下去的脊柱,永远坚挺着,“一切责任我来承担”。
面对发妻,院长褪去光环,像所有普通人面对生死时离别时那样无措、脆弱。
一位抗疫英雄的不同侧面,在片中悉数呈现。
影帝张涵予的表演,没有让我失望。我想不出会有谁比他更适合这个角色。
而朱亚文饰演的广州援鄂医生陶峻,是个妥妥的“刺头儿”。
他与张院长的关系,是本片为数不多令人有所期待的戏剧冲突之一。
朱亚文在《中国医生》中饰演广州援鄂医生陶峻
陶峻很拽,因为他对自己的能力有绝对的自信。他敢和院长当面叫板,敢在会议现场摔门离开,在工作上憋着一股“干翻所有人”的劲儿,也有送每一位病人出院回家的决心。
他与易烊千玺饰演的青年住院医生杨小羊之间的联结,同样生动微妙。
易烊千玺在《中国医生》中饰演杨小羊
杨小羊因为技术不熟练不敢给病人插管,陶峻送了他一只烧鸭,让他“立刻离开ICU”。
杨小羊第一次插管成功后,陶峻又别扭地肯定了他的进步。
在始终紧张压抑的节奏里,陶峻医生和他一口可爱的粤普,是一抹难得的亮色。
首映礼上,陶峻医生的原型——桑岭,也发表了感言。他本人的广州口音,似乎没有电影里陶峻那样浓厚。
在发言的最后,桑岭说——
“唯一美中不足的是,朱亚文今天不敢来。我觉得他可能不太敢面对我。”
全场大笑。
《中国医生》会让观众们看见,在“自我牺牲”“无私奉献”这些词语背后,医护工作者们还是这么生动可爱的人。
在危难时刻,是作为普通人的他们挺身而出,保护了其他普通人。在风平浪静时刻,他们兢兢业业、幽默风趣。
尽管,作为一部剧情片,《中国医生》算不上完美。但是,从题材的特殊性、拍摄的纪实性,以及它具有的现实意义出发,这部片子已经足够震撼,值得推荐。
《中国医生》镜头下的一切,是在提醒我们——要看见彼此,记住彼此,守护彼此。
作者
姚远
编辑
季洁
排版
翁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