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报姐给大家看一张调休单
虽然纸张已经泛皱变旧
但是笔墨字迹依然清晰
从上面的落款时间看
它来自于年
这张调休单的背后
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跟着报姐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一张发黄的调休单
牵出一段珍贵回忆
这张从年“穿越”而来的手写调休单,医院档案室看到的。调休单的医院退休护士丁祖玲,这是她前几天从家里无意中找出来的。
这张看上去已经发黄的调休单,唤起了丁祖玲心中的那份珍贵回忆,“当年,医院的人手是真的紧缺呐。”丁祖玲感叹。
时间回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
“当时遇到一台急诊手术,人手不够,就让原本在家休息的人来参加手术,所以调休单是可以换钱的。”回忆起这张调休单的背景,说起医疗卫生事业的今昔对比,丁祖玲感触最深的是诊疗环境和医疗队伍的飞速发展。
年5月,医院(医院前身),医院只有内科、外科和妇产科三个科室,可以用“三无”来形容当时的医疗条件:无技术、无人才、无设备,只能做剖腹产、结扎、阑尾炎等简单的手术,面对疑难杂症的病人,只有两个方案:请来省级医生或者把病人送出去。
如今,走进海宁医院,已是截然不同的面貌:各类专科门诊、疑难病例会诊、业务研讨、下乡义诊、人性化管理与服务……医院托管的10年中,医院不断强化学科建设、提升内涵质量、改善医疗服务,走出了一条医教研齐头并进的发展之路。就诊环境今非昔比
诊疗技术大跨步提升
“滴滴、滴滴……”心电监护仪有节奏地发出声响,无影灯下,医院副院长陶亮敏锐的眼神,细致的动作,勾勒出一位普外科医生专注的身形。历经2小时后,陶亮又成功完成了一台外科手术。
这是一位50多岁的患者,在高处搬东西时不慎摔下,身上多处重伤,肠破裂、脾破裂、多发性骨折......
“放在从前,医院不敢接手,医生也不敢上手。”陶亮感叹,在年之前,普外科做得最多的微创手术是比较简单的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
这一改变,源于“双下沉、两提升”的春风,为医院的发展带来了勃勃生机。
年,医院全面托管医院,同时指派业务能力强、管理理念先进的医疗和管理人员下沉医院,瞄准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短板,开展临床医生“导师制”工作。
医院普外科、泌尿外科、妇科、内科、儿科、骨科等科室的14位导师医生,与医院的26名临床青年医生结对,进行手把手专业带教和指导。
当时,陶亮“拜师”医院普外科、微创外科下沉专家谢志杰主任。每次谢志杰主刀,他就紧盯老师的“一举一动”,不断学习吸收。现在,有些手术陶亮跟谢志杰一起完成,大部分是跟当地年轻医生一起完成。用微创治愈病人的疾患,缓解痛苦,加速他们康复。
实现“病有良医”
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推进内涵式发展
没有技术提升,就谈不上医疗质量保障;解决不了大问题,就留不住患者。
医院全面托管后,光外科系统就来了包括骨科、手外、妇科、泌尿外科、肝胆外科、微创外科、肛肠外科等7位高级职称医生,送来了“活水”。
在他们的“传帮带”下,医院学科建设实现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后进”变“先进”,多项技术及指标在全市范围处于领先或填补了空白。
医院泌尿外科下沉医生丁青,总是用“白手起家”来形容泌尿外科的发展。
过去,医院没有泌尿外科,做不了稍复杂的手术。下沉之后,丁青从医院引进了输尿管镜、钬激光等新设备,利用腔镜新技术为海宁的病人及时解除病痛。
同时,他在医院原有的大外科青年医生队伍中,手把手带出了好几个“徒弟”,搭建了第一支本土化泌尿外科医疗队伍。如今,丁青和泌尿外科的年轻医生们已累计开展手术几千台。
除了泌尿外科从无到有,骨科也是如此。此前,医院没有相应开展骨科手术的器械设备,每个月的手术量仅有4、5台,而且都是简单的小手术。
在医院骨科下沉医生李晓林的带领下,医院有了独立的骨科,组建了年轻有干劲的医生团队,并陆续购置了仪器设备和器械。
▲李晓林
如今,海宁医院骨科一个月的手术量在台以上,常见病、多发病的手术都能在这里开展。在李晓林的带领下,骨科团队也已能独当一面。
省级医生下来了,专科建立了,手术开展了,病人也留住了。家住周王庙镇70多岁的患者吴大伯感叹:现在看病离家近、报销多,而且还实惠。
自托管以来,医院的医疗服务能力、医院品牌内涵和患者满意度大幅度提升,并连续四年在全省“双下沉、两提升”工作考核中获得优秀。年,普外科顺利通过浙江省县级医学龙头学科验收,并成功创建嘉兴市重点学科。
“数据”最能说明问题——
骨科、泌尿外科、麻醉科等十四个学科达到三乙技术水平,共开展新技术、新项目项,获得科研课题立项60余项,其中省部级、厅局级课题立项11项,主办国家级、省级医学继续教育培训班20余次,发表论文余篇,一类杂志以上论文29篇,其中SCI论文5篇。
当然,医院的新变化远不止于此——十余个因需设置的省级医生门诊、贴心的窗口服务……每个基于群众就医需求的完善和调整,医院“以患者为中心”的核心服务理念。
年7月9日,海宁与浙江医院签订了深化合作协议,根据学科发展需求,浙江医院着力在医院打造“浙北微创外科中心”和“浙北泌尿肾病中心”。“两个中心”以点带面,进一步推进了龙头学科的成型与发展。
同时,医院还前所未有地加大了“筑巢引凤”的力度——设立人才引进专项补助,将新录用医学生送到医院进行3年规范化培训;医院骨干和科室负责人赴医院进修学习;更多年轻医生的成长得到鼓励,在职读研究生并获得学位的医生不仅可报销学费、还会额外获得奖励……“多管齐下”的人才培养计划,医院的人才短板,医院学科建设的基础。
“医学没有止境,永远在发展,所以医生也要不停学习新知识,去实践、去积累。”陶亮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