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轮疫情发生以来,重症患者救治牵动人心。从临床情况来看,在院重症患者绝大多数是老年人,常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为努力提高治愈率,降低重症率、病亡率,上海坚持“新冠救治与基础疾病治疗并重、防止轻转重与重症救治并重、中西医治疗并重”,目前已统筹医疗资源,建立多人综合救治专家组,医院专家组对接,全力开展救治。
当前,上海医院44家,开放救治床位2.5万张。截至8日24时,在上海市新冠定点医疗机构接受治疗的重型患者例、危重型80例。
危重细分提前介入
“‘集中救治,危重细分’这是目前针对重症患者的救治原则。”医院医院重症监护病区主任、九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熊维宁教授介绍,“把重症患者集中收治进重症区,然后进一步细分为危重症和重症,将ICU病房明确为危重症病房,另外升级一个普通病区的设备和人员,将这个病区晋升为重症病房。这样就实现了集中管理和分类管理的目标,也相当于将ICU原有的16张床位延伸扩充至40余张,很大程度上缓解了重症患者收治困难的局面。”
九院院长吴皓表示,医院收治的多为高龄老人和具有多种基础疾病的患者,治疗难度和工作强度远大于预期,为进一步提升重症救治能力,医院在第一梯队医疗队伍基础上,于本月起调拨、召回医护人员,不断充实医院救治队伍。“4月28日,岁老人经过治疗已康复出院,5月3日又有一名岁患者治愈出院。”
医院西院医院,收治的感染者中不乏合并复杂基础疾病以及隐含高危疾病的患者。如何在中早期识别“特殊”患者并给予及时、积极治疗,一直是救治团队医疗任务的重中之重。5月3日,该院二病区汇报了胸痛一天、夜间静息下反复发作的76岁患者,专家组成员会诊后,高度怀疑是“急性冠脉综合征”。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后发现,病情岌岌可危。好在及时手术,使他转危为安。
全市协作接力救治
4月29日晚,医院临时执业点(上海市老年医学中心)F5病区灯火通明。一男性患者在无明显诱因下突发腹痛,出现严重肾功能不全、电解质紊乱,病情快速加重,血氧饱和度下降,腹部CT显示有大量腹水等异常表现,情况非常危急。
临时执业点医务组立即组织了多学科会诊,医院总部专家会诊后,诊断患者为“弥漫性腹膜炎”,需要急诊手术。可根据当时病人全身情况判断,立即手术弊大于利。故根据专家建议,先将病人转入重症监护室,纠正其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等问题。
这是一名合并精神障碍的新冠阳性患者,临时执业点在积极救治的同时,医院发展中心组织了市级专家组线上会诊,再次针对患者新冠肺炎和急腹症病情进行线上讨论,共同制定了优化的紧急治疗方案——临时执业点派出负压救护车将患者转至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行剖腹探查术,医院、市精神卫生中心多位医生跟车前往,医院总部亦派出专家赶赴市公卫中心负责手术支援。
次日凌晨2时开始的手术很成功。在临时执业点重症病房团队的精心治疗下,患者在术后48小时内顺利拔除气管插管,各项血生化指标逐渐恢复正常。同时,按照国家最新新冠诊治指南,医疗团队对患者积极开展结合中医药、提高免疫力等抗病毒治疗手段。术后5日,患者核酸检测指标已达到出院标准。
防轻转重中药干预
“你看这位老太太舌苔有点腻,淡红舌、舌体胖,是气虚。”5月5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张伯礼与上海新医院中医组的专家们,针对6名超过一周以上不转阴的患者进行线上会诊。专家组通过“辨寒热,定虚实”,认为湿浊内蕴、正气不足是患者“阴阳不定”的重要原因,治疗应当注意扶正化浊。医院中医组拟定扶正、化浊方,经过2日服药后,目前数名患者核酸CT值已明显上升,1名患者已出院。
据了解,医院主要收治轻症、无症状感染者,一般情况下5-7日即可康复出院,但目前医院仍有余名患者超过一周不转阴,有部分患者甚至超过20天。针对这些情况,医院中医组进行了调研,初步发现患者大多患有免疫性疾病、基础疾病、过敏性疾病、焦虑失眠或者未接种新冠疫苗等。根据此类患者具有气虚、湿阻的特点,专家组拟定中药药方,6名患者“一人一策”服用后,获得良好效果。
“从前期使用情况看,新冠病毒感染无症状、轻型患者使用中医药干预后,在减少转重率、减少出舱时间等方面显示出了良好的疗效趋势。对于长时间未转阴的患者,医院中医组进行会诊,实行‘一人一策’,服用颗粒剂效果明显。”医院总指挥、医院党委书记郑军华表示。
据了解,上海组建了一支有传染病救治经验的市级多学科中医专家组,邀请张伯礼院士等国家工作组专家,每天举行市、区医院危重病例会诊和讨论,开展中西医联合查房。强化危急重症患者中西医协同救治,按照“一人一策”原则,对重症、危重症患者开展辨证论治。
新民晚报记者郜阳左妍
重症团队接力救治,91岁卒中合并新冠肺炎重症患者苏醒!
守住重症患者的生命线!仁济南院医院ICU救治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