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原标题:上了39天ECMO、70天呼吸机后,73岁的他苏醒了!
4月14日,医院重症监护室内,73岁的谭康安(化名)第一次被尝试着脱掉呼吸机,依靠自己的肺来自主呼吸。他从沉沉的睡梦中苏醒过来了,医护人员发出一些指令或提问,他都能给予回应了,尽管声音有些含糊。
他曾是东莞最后一名新冠肺炎危重型患者,从2月4医院ICU,2月5日上呼吸机,2月15日上ECMO。他体内病毒载量一度高达万拷贝,是横在东莞新冠肺炎救治专家组头上的“最后一座大山”。
对他的救治令无数人揪心。但即便是在最无望的时刻,专家组也从没放弃过希望。3月20日,他的新冠肺炎治愈,转入专科继续治疗;3月24日ECMO成功撤机,4月14日从昏迷中苏醒,尝试撤掉呼吸机间隔训练自主呼吸,4月20日完全脱离呼吸机。
这是一个奇迹,是所有人都不曾奢望的美好结局。上ECMO39天、呼吸机70天后,谭康安迎来了新生。如今,他已开始进行肢体康复训练,救治团队立下的搬走“最后一座大山”的目标快实现了。
“多一点信心,一天都比一天好!”
4月27日一早,护士王珊穿上防护服进入ICU,谭康安醒了,王珊进去的时候,他的眼睛一直看着她。王珊走到病床的右侧,握住他的手,低下身问:“阿叔,叫什么名字啊?”谭再安回答,“我不知道”,声音很清晰。
“你连自己的名字都不记得了啊?”王珊问。谭康安随即说:“谭康安”。“对!”她又让谭康安抓住她的手,用力一点,谭康安照做了。“多给自己一点信心,一天都比一天好!”王珊像个幼儿园老师鼓励孩子一般。
谭康安的脸色和胳膊上皮肤的颜色很黑,那是他与死神搏斗留下的印记。此前,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副主任医师易凡、泌尿外科副主任医师胡卫峰,两位都曾被称为帅哥的武汉医生,他们刚被ECMO救回生命时也是皮肤变黑,面容大改。
远在湖北恩施的谭康安妻子彭香莲、孙女谭静静,通过网络视频已经看到过苏醒后的谭康安了。“一开始差点认不出来”谭香莲说。远在北京的谭康安的女儿谭云琴看到父亲时落泪了,她说,“我们一家太难了,多希望一家人在一起的时间能长一点”。
他们从没有料到亲人能从死神手中逃脱,他们曾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谭香莲说,丈夫身体本来就不好,有高血压,还有慢性肾病,年纪又这么大,她一直以为他会挺不过来。“感谢东莞的医护人员,太感谢了。”她不停地说,对东莞的感激深深印刻到了她心里。
新冠肺炎治愈,继续治疗基础疾病
谭康安一家是湖北恩施人。1月15日,彭香连、谭康安和孙女从湖北恩施出发,到达武汉和妹妹彭丽妹等会合,1月20日从武汉启程,1月21日达到东莞,住进彭丽妹女儿黄小洁在莞城的家。原计划1月25日到香港、澳门过春节,29日就返回武汉。
随后,新冠肺炎疫情袭来,身为湖北人的他们不由自主地被裹挟、被卷入。2月2日,谭康医院就诊,当天医院隔离;2月3日,70岁的彭香连也被确诊;2月4日,14岁的孙女被确诊,新冠肺炎的阴影笼罩住了他们一家人。
3月17日,彭香连结束医学观察,医院出院了,在此之前,孙女也早已治愈。“医院的时候,我的腰椎出现问题,大小便没法蹲,医护人员给我装坐便器,还帮我治疗腰椎;我有乳腺癌,医生又帮我买药。”彭香连一直记得。
因为孙女要中考,4月初,彭香连和孙女赶回了恩施,她一直记挂着丈夫,却无能为力,生活给了他们太多的磨难。“我们两个老人都退休了,身体又不好,儿子6年前在一场意外中离世,孙女就一直靠我们带,现在又碰上了新冠肺炎。”彭香连说。
春暖花开,希望悄悄生长。3月20日,谭云琴赶到东莞,医生向她宣布了一个好消息:连续两次肺深部痰标本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谭康安体内的新冠病毒已消除,肺部感染也已明显好转,他的新冠肺炎治愈,转专科进一步治疗其他基础疾病。
上了39天的ECMO撤机了,人苏醒了
这样的结果对沈利汉和救治团队而言来得太难了。沈利汉说,“要知道他体内的病毒载量一开始高达万拷贝,是所有患者中毒力最强的;共输注了8次共毫升康复者血浆;省专家组5名专家先后驻守东莞支援,即便这样,我们仍一度觉得希望不大了。”
作为医院重症医学科的学科主任,沈利汉很少碰到如此棘手的病人。重症医学科学科带头人蔡立华曾形象地把谭康安比喻成是“最后一座大山”,而救治团队则是“愚公”。“愚公移山”有可能从神话成为现实吗?
在茫茫黑暗的无望中前行,需要坚强的意志,需要高超的水平,还需要命运的眷顾。3月24日,上了39天的ECMO成功撤机,这是国内少数新冠肺炎危重患者长时间使用ECMO后成功撤机的病例之一。“最后坚持下来了,真的是不容易!”沈利汉感慨地说。
4月2日,坚守42天的中山医专家组返回广州,他们对东莞危重型患者的救治起了关键性的作用。随后,医院过来支援的重症医学的骨干也开始撤离。最后的攻坚交到了沈利汉和他带领的救治团队。“我们还不能撤退,这就是我们的战场!”沈利汉说。
“4月10日左右,我们发现他肺部的阴影越来越少,呼吸功能越来越好,我们预判他快醒来了”。4月14日,沈利汉进入病房,“之前他还没有醒过来,但我们让他捏紧手,他已经能有所动作了。这次我喊他,他慢慢地就睁开了眼睛。”沈利汉说,尽管已经预料到了,这一天真的来临时,整个救治团队还是特别高兴。
第76天彻底脱离呼吸机,自主呼吸
从1月28日进入隔离病区工作到4月14日,这78天里沈利汉一直在坚守,从未回过家。他的妻子也是医生,10岁的大儿子、3岁的小儿子一直是妻子在照顾,他只能每天有空时和妻子、孩子视频聊天。谭康安醒来了,意味着他的坚守也看到了尽头。
“从4月14日开始,我们就想着慢慢训练他的自主呼吸了。第一天脱掉呼吸机2小时,第二天4小时,一直到4月20日,他完全可以不用依靠呼吸机了,吸氧就够了。”从上呼吸机到尝试脱离呼吸机用了70天,到完全彻底脱离呼吸机用了76天,谭康安坚持下来了。
彻底脱掉呼吸机后,ICU医护人员开始为谭康安的肢体康复做计划。躺了这么久,谭康安的四肢功能必须进行一段时间的训练才能慢慢恢复,为了锻炼他的腿,他们用床上自行车来给他锻炼,营养也一步步的跟上。“得让他自己能走着出院才好。”沈利汉说。
4月24日,坚守了88天的沈利汉终于可以撤退了,接下来的工作有其他医护人员来接手了。4月26日下午,他在酒店自行隔离休整的第三天,“新冠救治坚守群”内的10个人还是不断地在讨论,“休整期间还有些事要做,我们团队有些经验要总结,需要撰写论文。”
10人的“新冠救治坚守群”内,跟沈利汉一样从最开始坚持到最后的还有5个医生,有两名医生是稍晚一点加入的,4月24日他们8人全部从战场撤离;还有再稍晚点加入的邱敏珊,以及从支援湖北回来刚结束休整加入救治的邵汉权继续在战斗。
救治中的五大难关锤炼仁心仁术
看着酒店外东江,暖暖的阳光照射着江边的绿树,沈利汉突然说,“你看,外面的阳光真灿烂。”——忙碌了这么久,他似乎终于发现春暖花开了,属于每个人的春天已经来到。“刚开始的时候压力还是很大的,毕竟这是和平时期的战斗。”他说。
回顾谭康安的整个救治过程,他认为攻克了四大难关。一开始,“患者年龄大,毒力强,基础疾病多,进展快,我们刚碰到的时候是遭遇战,我们费了很大的劲把他稳住,慢慢才有时间来进行下一步的救治。”
而第二大难关是用支气管腔镜吸痰、康复者血浆治疗,以及免疫扶持、抗感染的很多治疗;到了第三关则是在杀灭病毒后,器官功能的慢慢康复;第四关是成功撤掉呼吸机、拔掉器官插管。现在,肢体功能的恢复是第五道难关。
“这中间每一个难关都不好过,都存在着很多风险和不确定性,最后在省市专家一起努力下,终于一关关的闯过来了。”沈利汉说,这一路走来,学到了很多东西,“医生只能在实战中成长,这么长时间,集中了这么多人的智慧救治一个病人,对我和我们团队确实是一种提升,尤其是年轻医生受益更多。”
而相比于医疗技术的提升,这场漫长的战斗更是锤炼了他们的意志和信念。为抢救新冠肺炎危重患者,东莞竭尽全力,不计代价。”医院院长蔡立民针对谭康安的救治曾经说过,“生命无价,我们全力以赴。”——他们做到了,东莞做到了!
■记者手记
88天的坚守背后写满担当!
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
88天的坚守,说一句“不易”,太过轻描淡写,背后的艰辛一言难尽。没有穿过严密的防护服,没有在危急的时刻进过隔离病区的人,不会明白他们身体和心理承受的巨大压力。他们是真正的英雄,是经历了严酷考验的战士。
我记录下了“新冠救治坚守群”中10名战士的名字,医院重症医学科万江病区和普济病区,他们是“十大金刚”,值得我们敬重!
沈利汉:ICU学科主任兼ICU万江病区主任
卢广轩:ICU副主任医师
叶照伟:ICU主治医师
刘汝明:ICU主治医师
梁锦荣:ICU主治医师
刘伟泉:ICU住院医师
廖宇平:ICU住院医师
黄志强:ICU住院医师
邱敏珊:ICU住院医师
邵汉权:ICU副主任医师
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汪万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