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唐晔晔问仁医
人物介绍
朱芝玲,主任医师,复医院中西医结合科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于妇科肿瘤、子宫内膜异位症及妇科微创医学的研究三十余年,尤其对妇科各种良恶性肿瘤、不孕、子宫内膜异位症等妇科疑难杂症具有丰富的临床诊治经验,擅长对妇科各种良恶性肿瘤、子宫脱垂等微创手术治疗,同时可运用达芬奇机器人进行疑难手术的微创治疗。现任上海市中西医结合科学会妇产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药协会女性生殖健康药物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在国内外杂志发表论著二十余篇,以课题负责人承担上海市自然基金项目、上海市卫生局临床项目等。
采访笔记
医院门口的这段路上,中西医结合科的护士长陈静雯一直在送我。她断断续续补充了一些朱芝玲的故事。这些故事,让我好几次停下了脚步。
“有一次,一个刚收入院的患者,病情复杂,而且变化很快,她几次修改手术方案,甚至于为了这个素昧平生的患者,三次改签赴国外休假的机票,确保这台手术顺利完成。改签机票的损失,快赶上这台手术了。”
“她自己的母亲心脏手术,医院的心外科好友,母亲手术日,她仍然还在手术台上,她说,专业的事留给专业的人,那里有专业的医生,而我的专业是帮助我自己的患者。”
“常常听患者说,每当怀着忐忑的心情来就诊,看到她亲切的笑容和温柔的言语,心里的石头已经落下,把自己交给这样的医生非常放心。”
我想告诉陈静雯的是,我眼中的朱芝玲,短暂的一个多小时,留给我的印象是,不疾不徐的从容,以及内敛含蓄的优雅,正如她在访谈中与我提及的,做一个优雅的女人。
她说,对于优雅的女人,我们可以看到言谈举止的委婉礼貌,却无法看到背后的教养和生活。
“任何一种优雅,都伴随更为深层的精神面容,有的友善,有的无奈,有的坚强,有的强烈,有的痛苦,有的快乐……优雅是对自我精神的不断深化追求,而不是费尽心思,妥协生活,以及学做人们眼中的那种,所谓的优雅。”
那么,到底怎样才是优雅的女人呢?我问她。
“比方说,张弛有度,理性但柔情;不能孤陋寡闻,井底之蛙,要有一定的眼界和阅历;有自己专注的爱好或工作,而不是无所事事度日子;有修养,懂礼貌,说话做事不会硌应人,能让大部分人感觉到舒服……优雅的女人,是一本书。”她笑道。
1
从医之路
“风稍樯碇网初下,雨摆鱼薪市未收。更好两三僧院舍,松衣石发斗山幽。”年,朱芝玲出生于安徽芜湖这片渔米之乡。
朱芝玲自小体弱,常有些小毛小病,虽然无大碍,医院的次数总是少不了的。在她的记忆里,穿着白衣的医生大手一挥,一瓶盐水吊下来,果然药到病除。“那时候就觉得医生好伟大,希望我以后也能像他们那样。”
朱芝玲出生于书香门第,成绩自然也名列前茅。“当时我是能上北大的,但是父母很开明,他们愿意听取我的想法,也都支持我学医的决定。”
年,朱芝玲成功考取上海医科大学,从安徽来到上海,对于上海这座城市的第一印象,朱芝玲说,包容。
“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是老师和同学给了我很大的帮助,从此,我热爱这座城市。”
本科六年,朱芝玲尽情享受着大学生活。泡图书馆、跳集体舞、看电影……她至今还能清晰回忆起和同学们骑车郊游的情景,春风拂面,一路唱着《年轻的朋友来相会》《青春啊青春》。“那可能是我一生中最美好,也是最开心的一段时光。大家都没有什么功利心,只想着学好知识,做好医生。”
在享受青春的同时,朱芝玲同样没有放下一名医学生的使命。
“只要肯下功夫就能有收获。我有良好的记忆力,在课堂上不断获取知识,见习时看到不同的病人,经验一点一滴慢慢积累起来,学医是愉快的。”
大学毕业之后,朱芝玲放弃了辅导员推荐的择优直研,医院参加临床工作。
医院当住院医师在各科室轮转的5年,朱芝玲从青涩逐渐成长。她说,当初接触更多的病种是异位妊娠和子宫肌瘤,这些都能够经过医生和病人的共同努力而得到治愈。“作为一名真正的医生,收获病人对我的感激和信任,那是学生时代从来没有过的。”
朱芝玲是幸运的。在刚步入这个行业的时候,就得到名师指点。在妇科和产科,她的老师分别是华克勤教授、刘惜时教授和程海东教授,都是数一数二的行业翘楚。
“比如刘惜时教授,她是我手术的启蒙老师之一,老师话不多,但是雷厉风行。她并不拘泥于形式,而是更加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思考和操作,达到最佳的效果。”朱芝玲说,医院有一个伟大的传统——不会压抑每位医生的想法和个性,这是令她鼓舞和迷恋的。
“无论用什么方法,只要能为患者带来益处的,都可以去尝试,老师都愿意接受新的想法。我们现在妇科的各种手术都有开展,医生成长非常快,这些都依赖于上一辈老师们拥有宽阔心怀,没有藏私,倾囊相授。”
朱芝玲还记得,当年第一次用双手托举起一个新生命时的感受,那种无法言说的兴奋和快乐。
“我那时连自己都还是个孩子,看到一个小小婴儿在我的手里,像天使一样降临,那是生命的神奇,也是我选择这份工作的荣光。”
2
微创手术
年,朱芝玲决定继续进修,她考取了黄敏丽教授的硕博连读,方向为临床医学妇产科学。
她一边参加临床工作,一边在职读研读博,研究课题。“辛苦总是有的,但乐在其中。”
从年开始,医院逐步铺开了腹腔镜手术操作,医院工作安排,开始学习这项在当时来说,还是新颖的技术。
“毕竟从开腹到腹腔镜,操作是不一样的,特别是缝合。那时候,我们规定从缝合到打结完成要在5分钟以内,才算过关。”朱芝玲说,她在课余时间自己动手做个小盒子,再找两把手术钳,反复地操作和练习。“所有操作,必须在熟练程度下,才能在病人身上操作。”
大概两周的时间,朱芝玲的手就稳了,上台不再紧张。
也是在年,朱芝玲临危受命前往摩洛哥援非。“有人因故不能成行,医院里派我顶上。”援摩这14个月,让朱芝玲看到了完全不同的世界,也是两种文化的交流和碰撞。
“文化不同,对生命理解也不同。彼国人民,对于死亡并不那么恐惧,在他们的文化中,生命的尽头是见到上帝。而且,文化差异非常大,民众信教,每天有固定的念诵经文的时间,有一次,来了产妇急需做剖宫产手术,麻醉师却在角落里念经,十万火急的事情,麻醉师却要把经念完。我们用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说服了他。”
回国之后,朱芝玲将重心更多地放在了腹腔镜手术。她说,自己在手术台上的风格是镇定和从容的,遇到再大的危机,也不会慌了手脚。“我是主刀医生,这一台子的人都是跟着我的,如果我惊慌失措,大家都会没了章法。”
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和手术操作的熟练,越来越多的医生和病人会选择使用这项技术。但朱芝玲始终坚持一项原则——不能让微创变成重创。
“如果一味追求微创,有些手术在腹腔镜下的操作可能会非常困难,导致患者出血多、脏器损伤,这就从微创变成了重创,这个度的把握是很重要的。一定要以病人的安危作为中心,而不是一味追求形式。”
微创手术有两个要点,一个是病人本身的基础条件和疾病情况,还有一个是医生的技术水平。
朱芝玲说,在手术台上难免有几次汗流浃背的情况,印象深刻的是一次腹主动脉旁清扫。“肿瘤细胞会发生淋巴结转移,侵犯人体的防御系统,这个手术要把血管旁的淋巴结全部拿掉。在手术中,由于淋巴结与血管黏连,或者操作中有失误,很容易碰到血管而导致大出血。”
这时候,作为医生来说,紧张的不是出血,而是需要一颗清醒的头脑,判定接下来的操作手段——是不是要中转进腹,这是对医生极大的考验。“如果判定这是静脉出血,破口不大,我完全可以在腹腔镜下完成,但如果尝试后发现不能快速止血,我就及时开腹。”
“这两种情况都发生过,病人预后都很好,我庆幸自己做了一些正确的选择。”说到这里,朱芝玲露出一个如释重负的微笑。
3
中西医结合
朱芝玲是一名非常纯粹的西医医生,但在年,她开始担任中西医结合科的主任。
“讲起来,这也是机缘巧合。当时中西医结合科的老主任要退休了,医院要求中西医并行,需要一名西医医生把手术带起来,我就接下了这副担子。”
西医的朱芝玲,对中医的了解原本只是皮毛,但挂帅科室之后,她开始研修中医,并很快发觉,自己进入了一个类似于弯道超车的状态,两种思维模式、治疗方法相互碰撞,互相补益,相得益彰。
“在治疗上,针对不同的症状增加了中医的治疗,不敢说是如虎添翼,但是,的确让患者受益很多。事实上,中医讲究阴阳平衡,如果人体处于一个中轻度的失衡状态,通过中医的手段和技术是完全可以调整的,但如果严重失衡,那就必须靠现代技术才能纠正。在西医不能完全治愈的领域,可以由中医去补足,同理亦然。中西医两条腿走路,只要对病人有益的,就是最好的治疗。”
朱芝玲说,在中西医结合治疗领域,有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就是宫颈癌。西医的手术切除和中医针灸并用。
“我们首先通过手术把病灶切除,但术后,不少病人会出现尿潴留、排气不畅等后遗症。这时候,我们通过针灸进行治疗,针灸对于通利水道,促进胃肠的排气和蠕动,效果是立竿见影。”
在朱芝玲担任科主任的这15年中,她更看重科室的多元化发展,带领科室朝着中西医并重的方向发展,除了传承原有的强势学科,站在西医的立场,她用不同的视野发现了一片新的天地。
“原来科室的重点学科是流产和月经病,这是我们要继承的,在这个基础上,我也开展了很多新的优势病种,包括术后尿储留,还有淋巴水肿、骨髓抑制等。”
朱芝玲将科室人员分为两组,一组西医,一组中医,各擅所长,一展拳脚,再相互融合。“西医医生注重于通过现代技术治疗疾病。而在中医医生,更多的做一些探索性的治疗和研究。其实,每个人都可以在自己喜欢的专业得到发展,这里没有明确的中医和西医之分,当然,每个人都可以尝试另一种文化。”
中医治疗的8张床位中,大多是骨髓移植、尿潴留和淋巴水肿的病人,另外还有一些异位妊娠。“之前有天花粉帮助引产的研究,我们的中医医生在考虑,如何让药物更容易渗透到胚胎组织。”
还有肿瘤病人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以及术后康复的过程等等,都是朱芝玲正在为之努力的方向。
“化疗的病人是正气不足,我们要做的是扶正驱邪。中医对于化疗病人的焦虑、恶心、呕吐症状都有不错的治疗效果。”另外,朱芝玲认为,与西医相比,中医在治疗的过程中更多的带有人文关怀,在中国独特的文化氛围中衍生出的传统医学,使得患者对医生在望闻问切的诊疗过程中,产生一种独到的信任和精神依赖。中西医结合,在朱芝玲看来,更多的是扬长避短,前路光明盛大,并且充满希望。
“我作为一名西医,现在能真正正正看到中医的优势,打破了思想的禁锢,用一种使命感去融和、发展中西医结合,这是一件幸运,而且具有巨大价值的工作。带着这个科室,不敢说能走多远,但这是多么重要的尝试,我不再是旁观者,而是探索者、亲历者与实践者。”
口述实录
唐晔:还记得您的第一例手术吗?
朱芝玲:其实,我做住院医师的第一年,就开始做第一例手术了,记得那是一个是全子宫切除,本来住院医师第一二年只能做一些子宫附件切除简单的手术,全子宫切除也算大手术了。这台手术是华克勤老师带着我做的,做得挺好的,但是事后华老师因此为我挨批评了,毕竟我还没到做子宫全切的资格,她挨批评后一点都没说什么,一如既往地对我,我很感激她。
唐晔:当住院医师的时候,您是怎样的状态呢?
朱芝玲:年轻人永不疲惫(笑)。我也不知道当年会有这么大的干劲,就觉医院,周围有那么好的老师和同事,得对得起大家才行。那时候年轻体力充沛,工作就像打了鸡血,医院规定,必须接生满30个正常分娩之后才可以接生困难分娩的产妇,所以,即使不在我的上班时间,如果晚上有孩子出生的话,我也会让护士打电话叫我,半夜里不敢睡熟,一接到电话,腾地从床上跳起,喜滋滋地干活去了。
唐晔:手术之前,通常您要做哪些功课?
朱芝玲:一个是对患者的评估,另一个是,手术团队的沟通。一台手术是一整个团队的工作,我们在手术之前都会沟通交流。我的助手都是固定的,互相了解,如果发生意外,处理起来也很默契,合作起来很高效。
唐晔:您对病人讲的最多的一句话是什么?
朱芝玲:你不要担心,不要焦虑,只要是我能解决的,一定为你尽力解决。医院其实就是一个小社会,有各种各样的人群。有的病人,在疾病背后可能有很多不愿意吐露的东西,涉及到婚姻、家庭、社会。那么,作为医生,治病还得治心,不能只看到疾病的本身,还要尽量做到心理疏导,尽量减少由于沟通不当造成的误解。
唐晔:您怎么带领这个团队呢?有两种不同文化的人。
朱芝玲:我们科室一共26个人,各有专长,擅长什么就发展什么,他们都做得很好。不同的文化不要紧,只要有共同的价值观就行。比如,我最不能容忍的是缺乏诚信,人的信誉像生命一样重要。还有,我觉得,医生的底线是不能违背良心,患者不管在外面是多么光彩照人,神通广大,医院就是弱势的。作为医生,要本着自己的良心,将心比心,治病救人。
唐晔:您觉得,一台好手术的定义是什么,您是怎么做好医患沟通的?
朱芝玲:我们团队一直崇尚整个围术期管理,大家都善于换位思考,这样更加容易理解患者。我自己通常是这样处理的:首先诊断明确,把不同的诊治方案告诉患者,分析各自的优缺点,然后站在医生的立场提出建议,比如,子宫肌瘤是保子宫还是切除子宫,会根据病人不同的情况——年龄、生育状况、基础疾病状况、心理需求等综合考虑,在患者充分理解之后,给于足够的思考时间;在治疗过程中,保持沟通,尽可能在各个环节减少病人对手术的恐惧,安抚焦虑的心情。术后安排好随访,通过网络平台和各种渠道,让病人知道下一步做什么。
女性是一个容易多虑和情绪化的群体,在这方面一定要考虑周到。我和患者沟通有个特点,循循善诱,从说话的语气,眼神的交流去引导。
唐晔:您晚上下班的时间自己可以掌握吗?
朱芝玲:不能掌握,有时候自己的手术做到很晚,或者科室其他医生如果有复杂疑难的手术,我肯定在的,我要为他们保驾护航。
唐晔:通过什么方式排遣自己的疲劳?
朱芝玲:看电影和运动,有空余的时间,喜欢看看大自然。我还有个比较特别的爱好,读英文小说,尤其是跟医学有关的小说,打开思路,增加单词量。我记得,二十年前我读的第一篇英文小说,是个科幻作品,是关于通过胶囊进行脑部手术的,胶囊通过静脉系统到脑部以后,通过不同的显影剂把正常组织和非正常组织区分开,用电极吸引器打开胶囊,一边把组织切除,一边小的吸引器就把血吸掉了。当时觉得太奇妙了,就像神话一样,现在再看,科幻都成了现实,这种感慨就是:二十年医疗,斗转星移,日新月异,要用夸父逐日的精神去追。
唐晔:您天天和女性打交道,觉得一个女人什么时候是最美的?
朱芝玲:美是相对的,外表当然重要,但像我这样人到中年的知识女性,更多的追求内涵的气质。这是一种很优雅的气质,有知识、有文化、明事理、懂人心,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样的气质需要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至少不能是油腻的中年,如果连自己都管理不好,又怎么去管理病人呢?
唐晔:如果请您和医学生上一堂课,又无关您的专业,您会讲什么?
朱芝玲:如何做一个优雅的女人。五官是父母给的,但是,优雅是后天造就的。其实,每个人的优雅都是独一无二的优雅,没有一个固定的公式。而在优雅的同时,往往背负更复杂的情感,一个女人的气质源于环境对她的影响,人们对待她的方式,还有她自己对于生活的选择。
采访/唐晔编辑/吴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