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松林\文
注:因为此文章较长,我们分几部分来发。我们平台发的文章《长白山萨满文明圈与龙图腾密码:萨满起源》、《远古时期大长白山文化圈人类分布》、《长白山萨满文明圈与红山文化》、《史前长白山地区玉石通道的形成》,今天发第五部分。
五、龙出天河
中国七大河之一,松花江是满语“松阿里乌拉”的转译,就是“天河”的意思。它发源于长白山天池,流经吉林、黑龙江两省;流域面积55.72万平方公里,涵盖东北四省区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孕育了古老而悠久的北方人类文明。
东晋至南北朝时期,松花江上游称速末水,下游称难水。隋唐时期,上游称粟末水,下游称那河。辽朝时期,称混同江,今扶余段称鸭子河。金朝时期,上游称宋瓦江,下游称混同江。元朝时期,上下游统称宋瓦江。明朝宣德年间始名松花江(谐音宋瓦江)。
松花江有南北两源,北源即发源于大兴安岭支脉伊勒呼里山的嫩江,南源即发源于长白山天池的西流松花江。水文上以正源为南源,北源嫩江一般作为支流。从正源(南源)算起,松花江长度为公里。从北源算起,松花江长度为公里。这条天河纵贯东北大地,仿佛一条苍龙婉转奔涌在北中国的莽林峻岭之间。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素来以“龙的传人”而自豪,追溯“龙族”的起源,龙族传人已繁衍遍及世界各地,在图腾和文化传承中不乏互相呼应之处。比如三星堆典型面具,拜火族,凿齿氏,大鹏金翅鸟等,以及世界各地对龙图腾的崇拜。还有同样,世界各地各种器物中也含有大量的玄鸟等凤族的图腾,是龙族和凤族开辟中华民族龙凤呈祥的文明时代。
中国人崇龙、尊龙、爱龙,都希望自己有龙的能力,驭风雨、驾云雷,变幻莫测。有云龙远飞驾,天马自行空的自由;有神龙见首不见尾的神秘……
中国人还习惯把自己称为炎*子孙、龙的传人,龙在中国人的精神世界里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符号,遗传基因,融入到血液里。华夏族的历史同时又是一部龙的历史。正如闻一多所说:“龙文化做了我们几千年文化的核心……龙族的诸夏文化,才是我们真正的本位文化。”亦如张志孚、何平立所说:龙“作为我们中华民族发祥和文化肇端的象征……表现了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既然中华民族文化的肇端、本位和核心是龙文化,既然现今亿万中国人民都被称作“龙的传人”,既然龙已成为体现中华民族大融合、大团结、大统一之不可替代的象征物,那么中华民族的始祖必当是迄今所知最早生活在我国这片广袤土地上,与现今中华民族有着血缘或文化传承关系,创造或传播龙文化的人。
1、龙文化考证
年吉林大学考古专业在吉林省农安县左家山出土的“中华第一玉雕龙”,根据层位关系判断,以及共同出土的器物碳十四检测判断,可以准确的把它界定在距今年前。辽宁与内蒙古红山玉龙制作年代最早也不会超过年前,应该在距今年前后。从龙的形态和造型上,左家山下层文化出土的玉龙应该是红山玉龙的祖型,这对研究红山文化的起源,前身文化发展过程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从龙本身进行对比,左家山玉龙与红山玉龙之间存在明确的起源、发展和继承关系。以此学术界得出定论:吉林地区是红山文化早期起源或过渡区域。可见此玉龙比辽河红山玉龙早一千多年。
松花江畔左家山遗址出土玉龙
年,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出土了一件“C”形青玉龙,后经考古勘查确认该玉龙属于距今约多年的红山文化遗物。玉龙由墨绿色的岫岩玉雕琢而成,周身光洁,头部长吻修目,鬣鬃飞扬,躯体卷曲若钩。造型生动,雕琢精美,有“中华第一龙”的美誉。这件玉龙用黑绿色玉制成,琢磨精细,具有相当高的艺术价值,是中国已发现的时代较早的龙的形象之一,从其首部特征看,吻部较长,鼻部前突,并上翘起棱,端面截平,有2个并排的鼻孔。玉龙现收藏于国家博物馆,位列十大镇馆之宝。安徽含山凌家滩、湖北天门肖家屋脊也都有类似的玉龙形象,它们有可能是龙的原始形态。
龙的这一形象起源于何时,不同地域的人有不同的解释,陶寺彩绘陶器上的“蟠龙”,濮阳西水坡的蚌堆龙,查海的“龙形堆塑”;三星堆的爬龙器,二里头发现的绿松石龙,这些考古遗存对于研究龙这一形象都大有裨益,虽然都有龙的原始雏形,但就其传播之广、影响之深,远没有红山文化C型和玉猪龙这般受到人们自始至终的追捧。从出土的数量上看,红山文化的玉龙不但数量大、形态异、且技艺水平远远高于同时期其它文化类型,是人类文明的珍宝。
古老的松花江人第一次将龙这一形象,从自然界、从动物身上剥离开来,具象到某一个特定介质之上,这一介质,便是我们熟知的玉石。这是长白山先民的伟大创举,也奠定了龙的传人的千年基因,这一不知是经意还是随意的举动,直接影响了后世,改变了中国玉文化的走向和进程。所谓美石为玉,起初人们只是就地选取一些斑澜的石头,后来随着辨识水平的提高,工艺的发展或是需求的增长,玉石材料开始有了地域上的交流,原始贸易的雏形便由此形成,这便是有些学者提出的“玉石之路”。
中国考古学奠基人苏秉琦先生曾提出:“*帝时代的活动中心,只有红山文化的时空框架与之相应。”
龙文化是中国几千年文明的象征,它的起源要考虑到艺术创作性,又要回溯到史前時期的环境条件下去考量,它是来源于现实,经过各种艺术的抽象,成为高度综合了各类动物形象的综合体。这一形象从最初只是模拟自然界生物的原始階段,後來逐漸成为远古先民精神世界里的图腾,是作用于现实生活之中,又超越了现实的产物。龙的起源与动物有关,这是不争的事实,猪就是图腾,寄予了當時人们对生育和繁衍的期望,古人在自然条件恶劣,繁衍困难的情况下,以一产多仔的猪为崇拜对像,是女性崇拜的反映。[13]
说龙的传人这一说法的理论依据来自红山文化,不仅仅是时间维度上,在空间维度上,红山文化龙型对后世龙型的走向更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紅山文化後至商周开始,龙型便不断演化,工艺更日益繁冗,西汉王莽时期(公元前45年-公元23年)刘向的伪作《周礼》,更是规定“五爪天子,四趾诸侯,三趾大夫”。龙便成了帝王的象征,普通百姓便逐渐与龙这一形象逐渐绝缘。到了唐宋时期,龙便成为了我们熟悉的模样,至明清时期龙的形象更是被皇家垄断,成为至高无上权力的象征。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发表论文:经考古发现及研究表明,旧石器时代晚期萨满教道具在贝加尔地区逐渐由猛犸象牙转变为软玉,此后真玉文化从贝加尔向东渗透,自贝加尔湖东南进入黑龙江上游,随后由北向南经黑龙江向吉林传播,再由吉林向辽宁、内蒙古地域传播。最迟在距今年前,以软玉为主的真玉文化在东北及内蒙古东部等地区广泛发展成熟,并在距今~年的红山文化中达到一个高峰。随着红山文化玉器南传,从崧泽文化到良渚文化,以至于龙山文化,在*河中游一带至江淮地区,依次可以发现长白山萨满文明圈以玉龙为代表的影响。中国新石器时代很多重要的玉器,都与萨满教原始信仰有着“神媒”关系。
2、龙图腾密码
龙的复合图腾,集中了九种动物的超能;古语有云:“龙有九似”。即:角似鹿、头似马、眼似龟、身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口似虎、耳似牛。其实,龙的取材对象远远不止这9种,鳄、蜥蜴、猪、马、熊、鲵、象、狗、羊、蚕、鸟类,以及云雾、雷电、虹霓、龙卷风、古动物化石等等,都不同程度地参与了龙的融合。这其实还是上古时代,龙孕育之初时的意识形态的延续。古人对蛇、鳄、鱼、猪、马、牛、鹿等诸多动物超能力的向往,对雷电、云雾、虹霓、龙卷风等多种天象的畏惧,融合交汇,便产生了畏龙、敬龙、仿龙、*的演变心理。
(1)红山文化属于距今年前的游牧或渔猎文化,那里地处辽河上游,是阿尔泰游牧和渔猎民族传统活动区域,很少进入农耕文明圈。作为古老的渔猎民族满洲民族有“一猪,二熊,三虎”的说法,野猪排在第一位。自然界的野猪不但是极为勇猛的动物,而且繁殖能力特别强,东夷先民认为猪是神力附体的野兽,可能还因为猪不怕蛇,猪竟能以蛇为食。自古以来人类的天敌不是虎狼熊豺而是蛇,在人类眼里蛇的形象天生可怖,而人类毛发稀少,皮肤又薄,最易遭到蛇的攻击。[14]
(2)龙(男神)——鹿角、鹰爪、蟒身、猪嘴……鹿角强壮男性的象征;鹰(凤)爪飞翔猎捕的神駿,拔羽再生的自我更生精神;蟒身长寿不死,蜕皮更生的软体;猪吻耕种土地获得五谷的象征,古人根据野猪拱地觅食的特点发明了犁耜……凤凰(女神)——五彩羽翼,凤翔九天;鸡首报晓,生子如卵,人丁兴旺。人们根据蝉变规律,将龙凤嫁接,认为神龙插上凤凰的羽翼,可以蜕变更高境界的神灵。这种图腾密码基因在东夷肃慎人血液里始终流淌,对于生死,史书上有记载:“若秋冬,以其尸捕貂,貂其其肉,则多得之”。肃慎人,在父母死的时候,男子不允许哭,如果哭了就会被认为意志不坚强(哭者谓之不壮)。
龙凤是祖先启示我们:要善于博取众家之长,学无止境,不要局限于某一个图腾(巫师)的技能和优势;要向龙一样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不断退掉蟒皮更生新的生命;要高翔云空鸟瞰天下。所以,华夏为什么年文明传承至今,就是因为有萨满信仰,有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的古老基因没有中断。恢复传统文化就是要恢复上古传承的信仰,不断学习进取的图腾崇拜,敢于牺牲、敢于献身、敢于自力更生的祖先英雄主义精神。
(3)中原农耕文明后亦开始崇拜龙文化:其功利实用意识是其主要特点,水利神和农业神,以兴云布雨、司水理水为天职,以天下人间的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为祈望。龙可谓的兼而有之了,怎能不被崇拜?老百姓敬畏龙,是希求衣食无忧、安居乐业。这也注定中华民族博取众长,集纳百家智慧的最聪明,最善于学习的民族。
(4)殷商文化延续了龙文化精髓
东北可以说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在东北发现了晚期智人时代的青头山人、榆树人、安图人、哈尔滨人、前阳人、海拉尔扎拉诺尔人等古人类遗址,和山顶洞人的特征基本一致。进入新石器时代后,东北又出现了沈阳新乐下层文化,吉林大安县长新南山遗址、吉林双塔遗址、辽东半岛小珠山文化,海拉尔西沙岗文化、昂昂溪文化、密山新开流文化、饶河小南山文化、农安左家山文化、奈曼旗大沁他拉遗址、霍林河下游新石器时代遗址、西辽河红山文化等。在这些文化中,以红山文化最为发达。红山文化位于西辽河一带,距今有近年的历史。红山文化出土的玉器将近件。和南方良渚文化的玉器多玉琮不同,红山文化的玉器有许多C型,其形态如龙,被誉为“中华玉龙之乡”。值得探讨的是,红山文化和商朝文化竟然有许多的相似之处,因此最开始红山文化被错误地认为是商朝文化。“在红山玉器没有被正式识别出来以前。曾长时间被误认为是商玉,这是因为红山古玉与商代玉器在雕刻手法和造型风格等方面,存在着许多惊人的一致性,如红山文化的玉勾龙与妇好墓所出商代玉龙一脉相承,如出一炉,这种现象,发人深省。”——田广林(辽宁师范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院长)
在红山文化之后,东北又兴起了夏家店文化。夏家店文化在前年到公元前年之间,以公元前年为节点,分为了两个阶段。在中原开始出现青铜器的时候,夏家店也出现了青铜器。而夏家店出土的文物也和殷墟遗址出土的十分类似。“夏家店下层文化中陶器群特征,如绳纹灰褐陶甗、鬲作为主要炊器,加上深腹罐、宽沿大口盆、浅盘高柄豆等,与作为先商文化的下七垣文化的陶器组合和特征甚为接近;夏家店发达的文化特征彩绘陶器上的饕餮纹、夔龙纹、云雷纹等,酷似商代青铜器上的同类花纹主题等等”——郭大顺(中国考古学会常务理事)
大约在前年左右,夏家店文化开始出现了分化。许多考古学家就猜测,这时候,夏家店人有许多精英部分就南下华北和中原,征服了夏朝人,建立了商朝。“夏朝建立后,这个北方古国与夏朝呈现南北并立的局面。商朝的建立,应是夏家店上层文化所代表的先民南移的结果,这就是为什么商文化与红山诸文化有着惊人的一致性的原因。”——薛志强(大连大学韩国学研究院教授,研究方向为西辽河文明起源)
(5)商朝人的祖先来自于东北。根据许多资料显示,商朝的祖先可能来自于东北。《荀子·成相篇》中说:“契玄王,生昭明,居于砥石,迁于商”,《世本·居篇》中也描述:“契居亳,昭明居砥石”。可见砥石商朝人最早居住地,那么砥石在哪里呢?《淮南子·墬形训》曰:“辽出砥石。”高诱注解中说:“砥石,山名,在塞外,辽水所出”。《水经注》也曰:“辽水,亦言出砥石山,自塞外东流,直辽东之望平县西……屈而南流,入于海”。可见砥石就是辽河的发源地,位于西辽一带,正好是红山文化和夏家店文化地区。《十六国春秋·前燕录》记载:“昔高辛氏游牧于海滨,留少子灭越以居北夷,邑于紫蒙之野”。那么紫蒙在哪里呢?《读史方舆纪要》记载:“紫蒙川在营州西北……秦汉之间东胡邑于紫蒙川”。可见,紫蒙也是位于西辽河一带。实际上,在中国史学界,早就有人提出商朝人来自于东北的意见。早在30年代,著名的历史学家傅斯年就写下了《夷夏东西说》,提出了商族发迹于东北、建业于渤海与古兖州的观点。年,金景芳发表了《商文化起源于我国东北说》,提出契居北方,昭明所居砥石在辽水发源处,即今内蒙昭乌达盟克什克腾旗的白岔山。八十年代,干志耿等人发表《商先起源于幽燕说》认为“只有在红山文化中才能找到商先文化的基因、主干和渊源”等。商朝人是古代东夷族的一支,而东北的民族也同样属于东夷族。今年以来,通过对商朝坟墓考古进行了考古,发现了商朝人的发型基本都是辫发。从出土文物形象资料看,商代男子辫发样式较多。有总发至顶,编成一条辫子,然后垂至脑后的;有左右两侧梳辫,辫梢卷曲,下垂至肩的;也有将头发编成辫子盘绕于顶的。中国古人的辫发主要流传于东北地区,除了女真、满族之外,还有扶余、高句丽人等。[15]
商朝灭亡之后,商朝人去了哪里呢?其中有大量的商朝人留在了商朝故地,西周在这里分封了卫、郑、宋等国,以安排殷商移民。另外还有一部分回到了东北。傅斯年先生说,“商之兴也,自东北来,商之亡也,向东北去。“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箕子,箕子率领殷商遗民退回了辽东和朝鲜,建立了箕子朝鲜。周武王在灭商后,为了防止殷商贵族重新南下,于是将召公分封到了燕地。在燕国的北部,就有孤竹国。孤竹国是商朝初年,封同宗血亲墨姓为君家里的国家。今年来,就曾在孤竹国——唐山出土了大量的玉璧、玉圭、玉钺、玉冠等,经国内专家学者认定,皆是殷商孤竹遗物。在春秋时期,孤竹国成为了燕国的边患,后来经过齐桓公北伐,孤竹国走向了衰落,不见于历史记载。殷商敬奉*神,出土的海量甲骨文更是祭祀占卜的工具,这与东北萨满遗风如出一辙。
满族文化网
满族文化网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