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烷是自然界含碳量最小、含氢量最大的烃,也是最简单的有机物,其生物应用广泛。3月9日,全球顶级期刊《自然》在线刊登了德国海德堡大学弗兰克·开普勒(FrankKeppler)教授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发现所有活细胞内可能均存在一种非酶促的活性氧自由基(ROS)驱动的甲烷产生模式,此机制仅与活性氧、铁和甲基供体相关。该研究彻底颠覆了甲烷只在严格厌氧环境下由产甲烷古菌经酶促反应产生的传统认知。西安医院刘昌教授课题组张靖垚副研究员受《自然》杂志邀请,作为审稿专家,参与了该论文发表过程。
刘昌教授团队受《自然》杂志邀请,针对活细胞内的甲烷形成机制发表了重要分析与评述。该文章在3月9日以《甲烷可在所有活体生物中产生》(Methanemightbemadebyalllivingorganisms)为题发表在《自然》上的新闻与观点(NewsViews)专栏,作者为一附院刘昌教授和张靖垚副研究员。该专栏近10年来共计发表约20余篇来自中国大陆学者(团队)的评述文章,此次为西安交通大学首次在该专栏发表论文。
刘昌教授
刘昌,西安医院肝胆外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从医、从教30载,专长领域为肝胆胰疾病外科治疗与外科危重症。曾创建一附院外科ICU,牵头打造技术过硬的外科重症团队,为大器官移植及复杂外科手术围手术期管理做出保障和支撑;牵头成立“西北复杂腹腔感染联盟”,有效的促进西北地区腹腔感染患者的救治成功率;开展全球首例改良ALPPS手术治疗肝脏包虫病及西北首例冠-腔静脉分流手术治疗门静脉高压技术;在国际国内首次提出“泛复杂腹腔感染”概念和“腹腔感染分区”理念,获得国内外专家广泛认可。年3月,荣获年度宝钢优秀教师奖。
张靖垚副研究员
张靖垚,外科学博士,西安医院肝胆外科副研究员,中国腹腔重症协作组(CAICA)核心组成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发表危重症相关SCI论文20余篇。
在弗兰克·开普勒(FrankKeppler)教授团队的研究基础上,结合前期成果,刘昌教授团队提出:
1.机体释放的甲烷是生物体内ROS水平的间接标志物,通过检测呼吸、血液或组织中的甲烷水平可反应机体氧化应激水平,在体外诊断领域具有一定应用前景;
2.ROS驱动的甲烷产生过程是机体对抗氧化应激的一种内源性保护机制;
3.外源性摄入甲烷(吸入甲烷气体、饮用富甲烷水等)可以通过减轻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水平来发挥辅助治疗作用,在临床应用及大健康方面可能具有一定价值。
刘昌教授团队在文章中率先提出了内外源性甲烷的生物效应,及其在生物医药领域的未来发展方向。
作为我国最早兴办、享誉海内外的著名高等学府,西安交通大学一直坚持立足“四个面向”,积极开展前沿性、前瞻性、战略性的基础研究,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科技竞争力,服务国家基础设施和重大工程建设,为科技强国梦源源不断地贡献着智慧和力量。自迁校以来,学校创造了百余项国内外科学研究领域的“第一”,创造了余项科研成果,其中项获得国家三大奖,产生了数以千亿计的经济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