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讯“17床!19床!术后恢复良好,马上可以出院了。”外科主任戴希勇兴奋中带着欣慰。就在医师节前夕,他和他的外科团队再次跨越骨科和胸科两大学科,成功为两位患者寻找到一种创伤小、植入吻合度高的脊椎修复新路径。医院外科团队近一年来第三次挑战“不可能”,并获得重大技术突破。8月19日是第四届中国医师节,戴希勇说,“技术突破,造福患者,这样的过节方式最幸福!”
用小创口取代“大开胸”
医院,医院外科团队成立于年,医院大外科相比,11人组成的外科“小而精悍”。
护士长徐芳悉心照顾患者。通讯员张全录摄
脊椎是身体的顶梁柱,要是顶梁柱被细菌蛀了,该怎么修补?8月初,48岁的刘先生和64岁的韩先生都遇上了这个难题,需要对“顶梁柱”进行修补、加固。戴希勇在3D视图上向记者演示,传统做法是大开胸,拉个20多厘米的切口,打开胸腔,清除病灶,植入新骨。要么就是后背入刀,可直抵脊椎,但被蛀部位如果是脊椎内侧,后背入刀就没有那么顺手了。不管哪种方式,创口面积都大。戴希勇有个大胆的想法,通过“胸部感染疾病领先技术”的单孔胸腔镜技术,从前胸进入,排除胸腔内器官的干扰,抵达脊柱内侧,植入新骨,再通过后背进入,固定脊柱。这一想法立即得到团队其他医生一致认可。事实上,想到容易,但在国内鲜有人能做到。因为从前胸进入,必然要穿越胸腔,操刀的医生不仅要具备熟练的开胸技术,对胸腔内部结构、相关病灶黏连判断精准;还要兼顾取骨接骨技法,以保证植入的骨头“恰到好处”。
同时,这一操作是在胸腔镜下进行的,操刀医生还得有娴熟操作胸腔镜的“绣花功夫”。而在医院,单孔胸腔镜治疗结核性脓胸术已经成熟运用了3年。技术不断创新,源于医生对患者最深切的关爱。用更小的创口取代“大开胸”微创手术治疗肺部重疾,也是戴希勇团队矢志不渝的追求。
挑战“不可能”,造福患者
年3月,刘小玉、蒋鈺辉、盛健等人历经3小时,将49岁的老杨肺部厚达1厘米、硬如混凝土的钙化灶成功剥离,“锁”坏了的肺终于能正常伸缩。上海著名胸外科专家曾直言,如果脓胸出现钙化,采用微创技术难度增大,不要轻易尝试。医院外科团队成功挑战这种“不可能”,将单孔胸腔镜手术的应用场景进一步扩展,避免了大开胸手术给患者带来的风险,手术费也大大降低。
医院时,戴希勇正和团队成员拳拳相握,拍摄关于中国医师节的祝福小视频,众人齐声喊出,“技术突破,造福患者,这样的过节方式最幸福!”——这是一群医者的拳拳之心。
(长江日报记者陈馨通讯员张全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