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恒平
自从坐在教室里的那一天起,我就幻想着做一名人民教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何等的高尚,想到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眼神,把他们培养成才,自己能桃李天下,荣誉感、成就感溢于言表。记得学生时代调皮的我,经常会手拿教杆,站在讲台上模仿老师的模样,添加滑稽搞笑的动作,满嘴的“之乎者也”,让同学们哄堂大笑。可后来在父亲的影响下,却使我喜欢上了医生这个职业,踏上了一生都难以割舍的从医生涯!
父亲在老家被尊称为“名老中医”,也许是乡亲们对他的尊重,从年轻时就这么称呼他、谈论他,其中缘由也无从知晓。直到我成为医生后方才恍然大悟,原来“名、老”,除年龄外,更重的是对“医术、医德”的敬畏。随着文革的淡化和结束,父亲开始从牛棚里一次次走出,先是到一些有名望的人家里,给老人、孩子看病医治,再到串百家门医治百家病,直至到后来恢复工作。医院排队找父亲看病,再到家门口的熙熙攘攘;从为病人祛除顽疾,再到感激的目光、表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就这样我立志做一名优秀的医生,为世人救死扶伤、除病痛、助健康。经过“凿壁偷光,头悬梁锥刺骨”式的努力,一九八三年,我如愿考上了济宁医学院,在那个年代是全公社(现在叫乡或镇)的状元,这也让家人和我这虚荣的心阳光了一番。从踏进校门的那一刻起,我真正走上了复杂而崎岖的医路。
一九八六年七月,怀揣着梦想,怀揣着家人、乡亲们的嘱托,来到了泰山之麓、渤海之医院,尽管身处山沟沟,可淳朴的莱钢人,医院的盛情接待,深深感染着我,立下扎根莱钢,奉献自己的誓言,正可谓:“我为莱钢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儿孙”。
上世纪八十年代,医疗环境安全平稳,医生治病救人,病人相信医生、医院,医患关系和谐、亲如一家。上班下班,手术换药,每天的三点一线,过得充实,活的滋润,那时只有追求没有要求,工资干巴巴几十块,奖金正数反数几大毛,没人计较没人埋怨,和和气气,淳朴真实。和谐的家庭并非没有矛盾,并非不红脸、不争吵,而这种争吵也并非为了钱财、荣誉、私利,更多的是为了抢救一个病人,抢做一台手术,制定最科学的治疗方案,而争得面红脖子粗。“大战”过后仍然是亲如兄弟姐妹,工作关系依旧如初,为提高技术而战,为多作贡献而战,战的其所,战的坦然。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医路更可谓漫漫修远,医学的严谨、进展、变化,是任何科学所无法比拟的,不求索必将是固步自封,不求索必将是朽木一坨,所以“活到老学到老”、“到老还是没学好”是医生的真实写照,记不得看了多少书、熬了多少夜,也才能满足医治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需要,才渐渐明白自己所学知识在医学中的冰山一角。
医院,医生、教师在过去被称为“先生”,然而,在新的时代“先生”已显得那么苍白,医疗纠纷被媒体推上了风头浪尖,这也曾动摇过我的行医之心,但静心一想,如果仅仅因为一点负面影响,大家弃医从他,那会有大批的病人无所医治,将会造成无数的社会悲剧、家庭悲剧。从另一个角度思考工作,那就是加强学习,规范行为,依法行医,不给医闹者留下任何的可乘之机。
早在小学时候,父亲就教导:行医必须做到“胆大、心细”。“胆大”就是要敢下药、敢下刀、敢下手,做到“三敢”并非易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熄灯打结、挂笔打结、闭眼缝合、自己配试剂、烧烧杯,在现在看起来不可思议,但在当时,我们练的是如痴如醉,不亦乐乎。心细不仅仅是有颗纤细的心,更重要的是操作、治疗、观察,都要做到手细、心细,细致入微,不能放过病情的一丝丝变化。记得年夏末的晚上,一位腹疼难耐的病人,一夜拍X光片、腹腔穿刺了数次,均没确诊。当我接触到病人时已经是第二天上午,第一感觉就是病人处于极度痛苦状态,坐卧难耐,经耐细心、细致询问,发现有感冒咳嗽病史,因感冒而诱发肋间神经炎并导致上腹疼的病情判断便在我脑海里浮现。经仔细检查:左侧第五肋间有明显的压痛点,随着药物痛点注射,短短几秒钟后,病人就像换了一个人一样,就可健步如飞,神采依旧了。
作为一个医生应该多学多会点技术,俗话说“艺不压人”,学会穿刺、包扎、置管、显微外科、腔镜等在关键时刻总会有用武之地。仍记得那是年初夏的夜晚,急促的电话铃催醒了我,医院收治一外伤病人,当我赶到时,病人已经处于休克(血压测不到)状态,紧急转运手术室后检查发现,病人大约二十几岁,左侧股动脉、股静脉、股神经完全断裂,便着手迅速给予输液、输血抗休克、阻止出血等一系列操作,在很短的时间里修复血管、神经,病人奇迹般康复,且没有任何后遗症。病人的康复使我欣慰自豪,我不知道他的名字,也没去打听他的名字,他也不知道我是谁,但我知道我尽了一个医生的本分和职责,以至于有了后人对手术的高度评价。我始终相信:没有任何东西比生命更重要、更可贵!
时代在前进,社会在进步,如今的医路,亦非当年的医路,如今的医生,亦非当年的医生,更非当年的”先生”。医生不仅有高精尖的技术还要有硕士、博士等高学历,还精通人文、伦理、道德等方面的知识,更还要懂法、知法、用法,医路漫漫,泥泞、坎坷,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要有“死不回头”的精神!夕阳无限好,只是近*昏,我辈已近花甲,已老矣,但只要身体硬朗、思维敏捷,病人或同仁需要,我辈必将发扬“老牛明知夕阳短,不用扬鞭自奋蹄”的精神,发挥余热,蜡炬成灰,任劳任怨的走在泥泞、坎坷的医路上,用余生、拼尽全力,为病人的康复铺平一条平坦、宽广的康壮大道!
作者,李恒平,医院外科主任医师,业余爱好文学创作。
壹点号遗忘时光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