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肠套叠,许多家长都有所耳闻,但可能并不清楚是怎么回事。肠套叠是一种常见的婴幼儿急症,每个家长都应该了解这个疾病,以便能在早期识别及时就医不耽误孩子。
医院小儿外科主任孙宁宁
当宝宝出现阵发性哭闹、呕吐甚至果酱样血便等典型症状时,家长应高度警觉!这是因为,如果家长能知晓有关肠套叠的知识,就能第一时间带宝宝去就医,给宝宝赢得时间!这是早诊断早治疗的关键。
15个月的患儿芽芽(化名)吃过午饭后开始“不对劲”,身体蜷缩、扭曲着,在床上“拱来拱去”,不一会拉了一大坨稀便,好像吃坏了肚子似的,过了一会儿芽芽开始大哭,但因为患儿太小无法表达,越发使劲的哭嚎,怎么哄也没用。过了一会儿又开始“间歇性”哭闹,一开始只是哼哼唧唧,安慰她或者喝点热水好像就能“缓解”,然后不久之后又接着哭。
第二天清晨芽芽开始呕吐,紧接着拉出了“草莓酱”似的大便,全家人赶紧抱着医院。小儿外科主任孙宁宁一看症状,听完家长的描述怀疑是——肠套叠“惹的祸”,立刻送孩子去超声科检查,果不其然,就是肠套叠,而且因为拖了比较久,情况已经比较严重了。
小儿外科主任孙宁宁带领团队术前精准判断,果断手术。术后制定合理治疗方案,精心护理,患儿转危为安,恢复非常顺利,现已痊愈出院。
什么是肠套叠?
指某段肠管及其相应的肠系膜套入临近肠腔内引起的肠梗阻,是婴儿期最常见的急腹症之一。
具体病因不明,包括器质性病变(原发性肠套叠)及非器质性病变(继发性肠套叠)。
非器质性病变可能与饮食习惯的改变、回盲部解剖异常、病*感染、肠痉挛及自主神经失调有关。
器质性病变最常见有肠道息肉、肠重复畸形、梅克尔憩室等。
肠套叠的危害有哪些?
肠套叠时部分肠管连同其附着的肠系膜套入相邻的肠管之中,肠壁血供受到严重影响。受阻时间越长,发生肠缺血、缺氧越严重。
静脉回流受阻时,可出现水肿,动脉也因受压而发生痉挛。组织学上肠血管明显扩张,套叠的肠黏液细胞被挤出黏膜外,与血液相混,形成特征性的“果酱样”大便。
如果静脉压不断增高,最终必然影响到动脉血供或发生血管栓塞性改变,造成套叠肠管完全坏死。继而发展成腹膜炎,甚至出现休克以致危及生命。
因此,肠套叠是需要及时治疗的急腹症。
肠套叠有什么表现?
小儿肠套叠可以通过典型的症状来发现:阵发性哭闹、呕吐和果酱样血便。
小儿肠套叠典型的表现如下:
腹痛(阵发性哭闹):由于小儿不会述说腹痛,故多表现为突然发作的阵发性哭闹、屈腿弯向腹部、面色苍白,同时拒食,每次发作数分钟至数十分钟,过后患儿全身松弛安静或入睡,约数十分钟后再发作,如此反复,规律性发作,久之患儿精神渐差,腹痛表现反而减轻,而以嗜睡、面色苍白为主。
个别较小的患儿开始即以面色苍白伴有精神萎靡、嗜睡为主,随后即进入休克状态,而哭闹、腹痛等症状反而不明显。
呕吐:呕吐初为乳汁乳块或食物残渣,以后可带有胆汁,晚期可吐粪便样液体,说明有肠管梗阻。
血便:发病开始时,可有1-2次正常大便,8-12小时后即出现暗红色血便或红色果酱样黏液血便,或直肠指检时发现血便。
腹部包块:多数患儿在右上腹可触及套叠肿块,查体可触及腹部可移动包块。
全身情况:患儿在早期一般情况尚好,体温正常,但面色可苍白,精神欠佳。随着病程延长,病情加重,并发肠坏死或腹膜炎时,全身情况恶化,常有严重脱水、高热、嗜睡、昏迷及休克等中*症状。
肠套叠如何治疗?
急性肠套叠是一种危及生命的急症,一旦确诊应立即治疗。
目前肠套叠的治疗包括非手术治疗及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包括空气灌肠、钡剂灌肠和B超下水压灌肠复位疗法。
若经过空气加压灌肠等非手术复位未成功者,或者发病超过24~48,疑有肠坏死,继发性肠套叠、复杂性肠套叠的患儿,则只能通过手术来治疗。
小儿肠套叠发病急、进展快,需要临床医师充分认识疾病特点,准确分析,做到早诊断、早治疗,才能提高非手术治疗成功率;术前注意鉴别诊断,减少误诊,才能做好充足的术前准备,降低急诊手术带来的并发症,减少患儿的痛苦。
对于频繁发生阵发性哭闹(尤其是出现不让碰肚子的情况)同时有呕吐的宝宝,家长要想到有发生肠套叠的可能,医院就诊,以免耽误治疗。